考古揭开朝阳北塔身世之谜——北魏冯太后把塔建在“三燕”宫殿上

 

 

  朝阳北塔 北魏时期,身为北燕后人的冯太后为表达思念之情,修建“思燕佛图”,即现在朝阳北塔的前身。图为北塔在修复后(左)和维修前(右)的状态。考古工作者在塔基四周发现4个硕大的柱础石和夯土层,从而发现北塔是建在“三燕”皇宫“和龙宫”的宫殿之上。

 

 

富贵万岁瓦当。

 

 

四神纹覆斗式础石。

 

 

北塔出土的三燕时期陶罐。

  本报记者 郭 平

  提 要

  上个世纪末,考古工作者历时十年,对受到严重破坏的朝阳北塔进行了科学的发掘、研究和维修保护。这项工程不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,使得后世能够继续欣赏屹立千年的古塔风姿,还通过发掘研究,确认了东晋时期“三燕”政权中心和龙宫宫殿的位置,进一步认定,北塔是北魏冯太后赐建的“思燕佛图”遗迹,而且就建在和龙宫宫殿上。

  千年古刹地基竟然是皇宫宫殿

  “你一定得采访董高研究员,朝阳北塔的考古和修复,包括相关研究和后期的报告编写,他全程参与。”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晶辰身在外地,听说记者采访有关朝阳北塔考古的事情,他很激动,向记者推荐了能够深入解析这座千年古刹的考古专家董高。

  朝阳北塔,以身世离奇闻名,在北塔维修报告中,甚至使用了“扑朔迷离”一词。采访中,朝阳市突出贡献专家、朝阳市北塔博物馆原馆长、研究员董高向记者解释,关于北塔身世,清朝以前的确切文字记载为零。考古和古建专家最先注意到,北塔塔基曾露出形制特殊的硕大的柱础石和夯土层,这些构件不可能是塔身上的。同时,在破损严重的塔门有几道裂缝,由外到内带有辽代、唐代、隋代几个年代的特征……太多的“扑朔迷离”需要考古发掘来解答。

  从1986年开始的考古发掘,工作者发现在北塔基础部分的生土层以上共有6个文化层。从上往下分别为:现代地层、近代至金代地层、辽代堆积层、隋唐地层、北魏地层,最底是东晋十六国时代的“三燕”地层。这一地层又分两层,分属于北燕后燕地层和前燕地层。

  “关于朝阳是‘三燕’时期的龙城古都,人们口口相传早就知道,但科学的确定‘三燕’宫殿准确位置则是在北塔考古发掘之后。”董高说,前面提到的柱础石,目前共发现4件,础石四周雕有龙纹,说明此地原是大型宫殿建筑,为当年考古研究提供了方向。

  除了柱础石外,考古人员在这里又发现了边长达90米的方形三层夯土台基,最终确认这里是“三燕”时期龙城的宫城“和龙宫殿”遗址。

  也就是说,北塔建在了被废弃的和龙宫的宫殿上。

  “三燕”政权渴望一统天下

  东晋十六国的提法源自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《十六国春秋》,从公元304年巴氐族李雄建立成汉,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,这100多年里,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,先后建立了前赵、前燕、后燕等16个政权,总称十六国,其中,前燕、后燕、北燕基本前后相继,曾以龙城(今朝阳市)为都城,称为“三燕”。

  “三燕”时期,建立龙城并且修筑龙城宫殿的是前燕(337年-370年)燕王慕容皝。《晋书》记载,东晋永和元年(345年)四月,慕容皝建新宫,曰“和龙”。为不断增强实力,慕容皝除了对辽东割据部族,鲜卑段部继续用兵外,“皝躬巡郡县,劝课农桑……立东庠于旧宫,以行乡射之礼。皝雅好文籍,勤于讲授,学徒甚盛,至千余人。”(《晋书·慕容皝传》)。这些稳定农业,发展教育的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实力。到其子慕容儁称帝时,疆域一度扩展到黄河以北。

  后燕(384年-407年)创立者为慕容垂。《晋书》载,慕容垂骁勇善战,勇猛过人。13岁起便随父征战,屡立战功,是军事家。他东征西讨,兵锋所及,敌手“肉袒谢罪”。

  北燕(407年-436年)的创立者是冯跋,他非常勤勉。《晋书》载:“励意农桑,勤心政事,乃下书省徭薄赋……”因此为属下所拥戴。

  文物与史料结合,考古专家最终断定,北塔地基就是“三燕”时期的和龙宫宫殿。

  发掘出来的硕大柱础石是和龙宫殿支撑柱子用的。董高说:“当时,北方政权不被正史认可,所以这些皇帝在史官眼里都是冒牌,因此,‘和龙宫’超越了礼制,不被认可。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,那就是它们表达了当时的‘三燕’政权渴望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。‘三燕’政权曾以龙城为原点,不断地向中原进军,试图结束分裂,建立大一统的政权。”

  虽然愿望很美好,但和龙宫在其投入使用不足百年时间里,曾两次毁于战火。

  考古人员在北塔第二层夯土台基上,清理出明显的烧灰痕迹。在史料中,研究人员也找到了相关记载。

  《资治通鉴》中有东晋“太元十年(公元385年)二月,(前秦)王永使宋敞烧和龙及蓟城宫室”的记载。当时前燕被前秦所灭,和龙宫殿被烧,此时距其建成仅仅过去40年。《十六国春秋》载,北魏太延二年(公元436年)“五月乙卯,弘(冯弘)率龙城见户东徙,焚烧宫殿,火一旬不绝。”说的是,在位仅6年的北燕皇帝冯弘,在北魏攻击下狼狈东逃,纵火烧毁和龙宫,大火烧了整整10天还没熄灭。

  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为我们还原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分裂、动荡与融合,而北塔出土的柱础石见证了这段民族大融合历史。

  北魏冯太后的思念

  那么,北魏时期的佛塔为何会建在“三燕”时期的皇宫宫殿上呢?这要提到一个人——北魏冯太后。

  在北塔考古发掘前,我省已故考古学家孙守道就提出,朝阳北塔可能与北魏时期的思燕佛图有关,《魏书》中也有“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,皆刊石立碑”的记载。

  通过发掘和勘察,研究人员发现北塔塔基与北魏所建的洛阳永宁寺风格相近,还出土了基本为北魏时期所独有的皇家所用“富贵万岁”瓦当。研究人员进一步测算出朝阳北塔在北魏时期为木塔,高度约80米,与位于山西大同的北魏皇家所建平城永宁寺塔高度相近,塔身高度反映出这一塔体的北魏皇家身份。

  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原是前朝北燕皇帝冯弘的孙女,北魏秦雍二州刺史、西城郡公冯朗的女儿。冯朗被杀后,冯氏被纳入北魏宫中。

  在复杂多变的北魏宫廷,无依无靠的冯氏身份特殊,毕竟是北燕皇帝的后人,她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北魏的权力中心,并被封为皇后的,史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,但是《魏书》载,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死后,冯氏被尊为皇太后,“丞相乙浑谋逆……太后密定大策,诛浑,遂临朝听政。”这位居于深宫的女子,能够在献文帝年幼、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居中谋划,平定丞相乙浑的叛乱,并且临朝听政,已经反映出她不同寻常的胆识。

  在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后,冯氏“复临朝听政”,当时在位的便是其孙、以“改革”载入史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。

  北魏孝文帝改革,是拓跋宏在位时推进的鲜卑族深入汉化的改革,其主要措施包括: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,变革官制和律令,迁都洛阳,分明姓族,改易汉俗等。通过改革,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。

  北魏时期盛行为先祖“兴建福业,造立图寺”之风。冯太后先后在长安和龙城为其父冯朗、祖父冯弘立庙建寺,以祈福禳灾,寄托哀思。她为了表达思念之情,把思燕佛图直接建在了北燕皇宫上。研究人员正是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,找到了思燕佛图与“三燕”龙城和龙宫的内在联系,《朝阳北塔—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》中这样写道:“试想,在当时的形势下,除了冯太后,谁还敢在亡国不久的北燕宫殿上建塔立寺呢?”

  专家推测,思燕佛图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(公元485年)至十四年(公元490年)间。

  思燕佛图是朝阳北塔的前身,在隋、唐、辽等朝代都进行过修缮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朝的更替,如今朝阳北塔成了1600多年前龙城存在过的唯一地面见证。

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